許鞍華導演多數作品擅長記錄及回憶該時代的情況; 早期的像是一九八一年《胡越的故事》、二零零九年《天水圍的夜與霧》、二零一二年與天王劉德華合作的《桃姐》和二零一七年的《明月幾時有》,同時也有改編文學作品如一九八四年《傾城之戀》和一九九七年《半生緣》…這些喊得出名字的電影,相信都很深值人心,在影中角色的人物刻畫上極為細緻,尤其是內心轉折更是令人百般回味都不厭倦。在上述舉例的電影裡,其實故事大綱都很簡單明瞭,但從導演手中產出的作品,更多的情感支線編織成這些故事,都是畫龍點睛之妙。《胡越的故事》算是許鞍華導演較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在描述越南華裔青年胡越在越戰後逃亡至香港,並且與從中學時期就認識的筆友李立君見面,大綱說到這裡,其實一點也不複雜。但當從電影的角度來觀看時,我們看見在時代下造成胡越內心的轉變,重點是時代沒有錯、人物沒有錯、感情也沒有錯,可是大家都落淚了。

 

當胡越衣衫襤褸地擁著一個小男孩坐在這艘看起來不堪不擊的小漁船上,並且目睹著另一位母親伸出食指探了探懷中小嬰兒的鼻息,又像是不死心般也用食指感受自己鼻下的呼氣。緊接著她眼神枯槁地將嬰兒的包布巾輕輕蓋住寶寶的臉,然後緩緩地將寶寶放入海中。這時,胡越身旁的小男孩大喇喇地說:「她在幹嘛啊?」胡越像是被問的措手不及般回答:「她累了」,小男孩忙不迭地大喊:「我也累了呀」胡越糾結的臉孔故做鎮定的說:「那你也睡一下吧」。電影開播至這一段,我看見一大群人在越戰後再逃亡至香港,卻只能搭乘一艘破爛的小漁船搖搖晃晃地; 戰爭讓所有人都變得平等,曾經富有的老者,到了香港也只是個被隔離在難民區的一員、曾經是特工的胡越也只能並肩躺在狹小的夾板通舖中,更別提其他彷彿不值得一提的小人物,所有正在發生的一切讓《胡越的故事》就是越南逃難到香港的眾難民們的縮影。這並不是指胡越有多特別到值得讓人記得,而是他曾經如此認真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及生命,如同其他那些與他一同飄洋過海來的那群人相同。

 

胡越終於可以與素未謀面的筆友立君碰上了,觀眾的記憶好像輕易可停頓在李立君站在鐵絲網外大叫著胡越的名字,他們毫不猶豫地對彼此招手,帶著陌生又熟悉的興奮感,成為在最凌亂的難民區中散發最耀眼的光環。李立君在香港從事社會工作,不知道到底是只於公或是包含於私,她盡全力地幫助及支援胡越,帶著他申辦假護照、資助他旅費,就連在胡越簡陋的旅社房間內目睹沈青 (# 鍾楚紅 /飾) 嬌羞地站門前時,就算手已經緊緊握住床頭燈邊緣,還是不忘叮嚀胡越要記得寫信…以及當故事發展至劇終,胡越仍不忘寄出最後一封給立君的信,我們聽著螢幕裡的胡越用不卑不亢的語氣說著『懷抱著這一點希望』,看著小船像是沒有目標般地划向前方,真的有『希望』嗎? 還是只是必須不斷覆誦著一遍又一遍,才能夠說服自己去相信『希望』呢?

 

非常讓人興奮的在《胡越的故事》裡擔當的有周潤發、繆騫人和鍾楚紅,都是現今影帝影后級的巨星,這肯定是現今已經不可能再見的組合。由衷地希望如果你在華語五十部裡不知該從哪挑選為第一部看的電影的話,不妨選擇許鞍華導演的《胡越的故事》吧…誰也沒有想到,一個人的一生在看起來綿延不絕的同時又非常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