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In Our Times】2019✪腦粉影評✪四個導演,四個故事,美好光陰

從二零一九年回頭看看舊時期的華語電影代表作品,其實是非常撼動人心的,尤其在現在各種科技的發達,大家講究的是特效做的多好? 投資多少錢? 票房賺了多少? 也許我們都忽略了一部電影可以帶給觀眾的影響力,以及它想要表達的意義。早期電影多半以敘事型態為主,電影一個半小時放映完,就像讓觀眾參與了影中主角的一生; 這時候就不免讓人想起楊德昌導演在《一一》影中安插了一個可能曖昧的男友曾說過一段話:「我最喜歡看電影了,我好像從我的人生裡跳脫,一直不重覆的活過一次又一次不相同的生活。」這該就是電影的魅力吧…

 

在《光陰的故事》裡分別由四位導演合力完成; 第一段《小龍頭》為陶德辰導演所拍攝。主要是在描述一個內向的男孩小毛,非常喜歡自己一隻恐龍模式,平常也不多話,鏡頭都是看他獨自一個人玩耍。一直到某次拜訪媽媽和爸爸的好友金阿姨家,當他拿著粉彩筆思考著該如何作畫時,小毛一眼瞥見手中的小恐龍,就決心把這隻小恐龍變成大恐龍的畫在圖畫紙上。等到第二次拜訪時,平常羞赧不說話的小芬卻突然開口問:「你的恐龍呢?」小毛才悲傷的說:「被爸爸丟掉了。」。兩個才小學年紀的孩子,就這樣在半夜奔跑著去把小毛心愛的小恐龍拯救回來,也促使倆人會為朋友; 但無奈的是小芬一家將移民美國,就只留下小毛和恐龍玩具渡過接下來的童年生活。

 

既然第一部曲是小學時期,第二部說楊德昌導演完成的則為中學生故事的《指望》。小芬的爸爸過逝了,留下小芬和姐姐和媽媽三個人一起生活,媽媽總把多的一間房間分租出去,貼補家用。小芬比起姐姐更愛唸書了,沒有什麼特別的活動,頂多就是和鄰居男同學一起在放學回家路上聊聊天。初中身份,讓小芬和小華對未來有著非常多的憧憬,他們覺得要學會騎單車,以後去哪裡都可以; 好好唸書考上個好學校,以後想幹嘛都可以,只是世界真的只有這麼單純嗎? 直到那天小芬終於想到個辦法可以和租房子的大學生哥哥講話了,她喜孜孜地拿著物理課本,卻在大哥哥的窗外看見姐姐只穿著一件襯衫坐在大哥哥的床沿。一夜長大,就好比小華騎著單車摔倒在柏油路上時說的一句:「原本以為只要學會騎單車就可以去很多地方,但我現在學會了,反而不知道該去哪裡了?」

 

由柯一正導演完成的《跳蛙》恰恰就是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大學; 蠢蠢欲動的青春代表著血氣方剛、代表著夢想、代表著未來,偏偏杜時聯沒有擅長什麼,只會出張嘴的碎唸著要『闖出一番事業』。他甚至積極的想幫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他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尋找方向,可惜人生不是你有了各種準備後就可以平步青雲的到達想去的地方…《跳蛙》是一個非常年輕又充滿幻想的題材,到底是要和社會大眾共同為伍? 還是要獨樹一格的新奇感?可能就是短片想要表達的無懼及迷惘的並列吧。

 

最後由張毅導演呈現的第四段故事《報上名來》與被廣泛了解的《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等大不相同,主要在描寫當已經踏入社會後,許多的選擇雖然讓人充滿困惑但也不得不這麼做,再加上隨著經濟起飛各家開始獨立門戶,以前像是《小龍頭》般隨意串著門子的舉動根本不會有機會再發生。人與人間的疏離感愈趨明顯,不小心被關在一樓大門前這種事都還要勞動筋骨地爬上爬下,甚至最後警察都來了?! 同時妻子在上班工作這件事,表達了職業婦女的崛起。

 

從小朋友經歷中學時期、大學時期至進入社會工作,居然濃縮的短短一個半小時就完成了。不僅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包含了台灣工商業型態的轉換,進一步延伸至人際關係,雖然導演各有所長也都分別有想表達的隱涵,比起想要獨領風騷,更完美的是拿捏著分寸,讓整部電影昇華到更有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