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其實是一部非常簡單的故事;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僅有黑白黃 (似復刻版本) 的畫面內容,呈現的是最撼動人心的情節。原來,再簡樸的手法,都能傳遞出最強大且豐沛的力量,這就是《羅馬》帶給大家最誠摰、最發自內心的感受。故事從一個在當地顯示富貴的家庭引申出來; 在看似什麼都擁有的大宅門裡,潛藏著一個還未有人知的秘密,而這個秘密牽動著這個家的每一個人,即使只是下人都沒有辦法置身事外。當接踵而來的意外襲捲著這一家人時,這股外在的力量,反而將彼此牽絆的更緊密; 每個人都有用盡心思想要保護好的珍貴物品; 而在《羅馬》裡,我們可以看見的是親情凝聚而來的向心力,以及縱使事情總是事與願違的發展到不可收拾,都仍該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心人陪伴在左右。綜觀亂世之中無法強求來的慈悲,《羅馬》這個故事就像是冥冥之中,都依舊要我們懷抱著「希望」般的虔誠信仰。

 

一九七零年代墨西哥城的羅馬區,政權紛擾著人民; 而當以單一家庭為故事主軸發展出來時,這一小小之地就像是一個城市的縮影。他們即使未因政權而大起大落,但仍會有一件如同「權利」的事情主宰著這個家庭的命運; 最慶幸的是,它們無比地堅強及茁壯,足以以一己之力去抗衡整個外在世界的不公平。如同克麗歐和蘇菲亞的命運一般; 一個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幫傭,另一位是白人雇主,看似兩個應毫無交集點的人生,卻即將因為都身為女人,而有了惺惺相惜的開始。所謂的造化弄人,絕不會只因為單一事件的臨時來訪或者其一的意外而產生。在《羅馬》中,白人雇主蘇菲亞擁有一個看起來非常完美的家庭,丈夫的事業蒸蒸日上,經常外派不在家; 與四名子女和母親及女傭克麗歐同住一屋簷下,他們等同於是日夜相伴的家人,甚至更應該超越家人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小細節,我們也都可以經由當克麗歐懷孕被情人費明拋棄後,蘇菲亞雇主一家對待克麗歐的方式可見一般; 其實克麗歐和蘇菲亞在一般的客觀條件下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兩人截至目前為止的共通點,亦僅只於都是被愛人遺棄的身份。當蘇菲亞的母親帶著女傭克麗歐至傢俱店採買即將誕生的寶寶的嬰兒床時,店外一陣砰砰乍響的槍擊聲,緊接而來是持槍衝進傢俱店的幾名男子,看著他們無情掃射其他民眾時,這一幕情景宛若將整個墨西哥的紛亂縮小到一個商店裡; 原來當危險降臨時,無論是多大或是多小的環境,人人都自危且自保的證明昭然若揭。

 

一邊是經歷了丈夫愛上情婦而離婚的單親媽媽、一邊是歷經喪子之痛的母親,兩個人在命運的巧手安排下,都因為自己人生的驟變,而改變對彼此人生的態度。當兩個女人在一望無際的沙灘上相擁而泣時,她們見證了彼此的最低潮,同時促使彼此更換人生的跑道; 是因為這些意外,她們明白了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無論外在多吵吵鬧鬧,若真擺在心上了,都只是庸人自擾; 這一切的隔閡,都會讓原本存在的主僕階級,在齊心走過這些苦難後,轉變為將對方視為家人般的依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