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堆疊的高潮【芮氏9.6 The Quake】✪腦粉影評✪2018

如果還記得二零一六年的《驚天巨浪》那麼對這次的《芮氏9.6》一定毫不陌生; 相同的男主角Kristoffer Joner 同樣也是飾演一位地質學家。職業的專精再加上永遠抱持著研究的決心,讓他對於所有自然界的變化,都充滿著高敏感度。雖然在影中的社會將他包裝成一個憂心忡忡又神經質的「救世主」,沒有被家人和妻子體諒; 可是生命自會自己找尋到出路,這也是為何會有《芮氏9.6》這部電影誕生的主因。「災難片」每年總是會出個一二部,扣除掉今年的《全面霾伏》外,大概都是以颶風、地震等為主軸,最挑戰的無非是電影的特效團隊和導演的構思,畫面必須讓喜愛災難片的影迷們不會失望,同時又要不落俗套的新穎哏,其實真的是愈來愈難做啊 (擦汗) 雖然不能理解,但好像在每一部緊張刺激的電影裡,總是一定要有一位腦袋不知道在幹嘛用 (彷彿always在等領便當) 的角色,但因為《芮氏9.6》的小女孩比較可愛 (整個外貌協會概念),所以我們就假裝她只是年紀小不懂事吧 (煙)

 

雖然和《驚天巨浪》為同一男主角; 可其實並沒有強烈首部或二部的感覺。人物架構雖然相似,但單看任一部都不會有劇情糾結fu。如果是喜歡以災難片為大綱的觀眾們,希望在進電影院前可以先知道《芮氏9.6》和好萊塢式災難是完全不同、完全不同、完全不用 (因為太重要了,所以要說三次)。這可以算特點,也可能是失敗點; 因為大部份人已經習慣好萊塢式的災難,一定有個超強者和一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或是不可能克服的橋段。可在挪威電影中,總是愛花上一半的時間在鋪陳,即使觀眾們已經情緒高漲的隨時迎接「災難」的到來,實際上它卻是「遲遲到來」。懸在那的心根本一觸即發,但還是要充滿耐心地等待電影細心交待事情緣由及角色分配,就在觀眾可能已經等的焦躁時,再將已經堆疊到高漲的情緒一次傾瀉而下; 可坦白說,當災難發生後的這一刻起,才是最考驗電影團隊的時候。災難的呈現該怎麼做才能別具心裁? 人物到底是可以死還是不能死? 誰活下來才有意義? 這是區域性災難還是世界級災難? 這真是讓人燒死一團腦細胞了 (手攤)

 

簡單來說,《芮氏9.6》沒有特別讓人失望,但也沒有特別值得炫耀的地方; 端看對災難片的喜好程度。可值得讚賞的是,《芮氏9.6》特效在災難來臨之際的臨場感和畫面驚悚度是很不錯的; 真的該好好看一下遠拍全景的搖搖欲墜大樓 (科科)。不過想當然爾,千萬不要太實際的鑽牛角尖思考到底是為什麼或是前後有沒有相呼應,麻煩請順著導演提供的畫面來看故事就好了唷 (拜託拜託)